行業新聞
中國現代園林雕塑——含蓄的意境


中國傳統文化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,形神結合,浪漫博大的精神理念。老子云: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,造就了我們崇尚自然的審美。在景觀藝術中,雕塑作品的內容應該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傳統思想,在形式上應該是一種趨勢,來自自然,高于自然。例如:霍去病墓紀念石刻,是因石而得形,因形而造意,因意而施工。藝術家充分利用石頭的自然形態,用簡單的想法雕刻,事半功倍。
中國傳統藝術以含蓄為特征,情在意中,意在言外,含蓄不盡,斯為妙意。這與中華民族的氣質、生活條件、地理環境、哲學思想、倫理道德等文化因素密切相關。中國古代雕塑給人的感覺不是像西方古典雕塑那樣一目了然,歷歷在目,而是神龍露首不露尾,含不盡之意。比如秦始皇陵兵馬俑,載歌載舞的漢唐女俑都有這種效果。中國現代園林雕塑可以用潑墨的寫意表現手法來表達含蓄之美,蘊含著幾千年的東方文化沉積、人文習俗和景觀氣場。例如:園林中*早的雕塑就是園林之石——太湖石、黃石等,從石峰形狀的凹凸、透實、平滑、高低來看,都有很強的抒情韻律感。對于現代藝術家來說,自然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,是視覺藝術創作的動力,它可以讓你展示豐富而奇妙的藝術想象力。中國美術學院洪世清教授的巖雕作品以海洋生物為素材。在造型上,那些生物以殘缺美的理念,在似與不似之間流露出一種自然而古拙的魅力。這些作品反映了作者深入自然研究、發現和拓寬藝術創作的新空間,真誠地表達了他們的藝術觀念。六朝園林公園設計的《竹林七賢》突破了歷史人物雕塑現實主義的大眾思維,大膽地將國畫中的寫意手法融入到這組石雕中。并吸收墓磚壁畫、磚雕和中國古代一些雕塑的表現手法,以自然、內聚、外張、神先而形為藝術創作思路,充分挖掘人物的精神氣質,生動體現東方藝術的魅力。充分發揮觀眾的想象力,充分發揮觀眾的創造力,讓觀眾自己補充雕刻家具達到的東西,讓觀眾自覺想象,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藝術技能。